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异常行为,主要包括不合群,攻击,焦虑,恐惧,多动,习惯性说谎,退缩等。判定一种行为是否为问题行为,首先要看行为是否包含三个要素:
1、干涉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2、阻碍自己的社会发展
3、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
幼儿问题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重视和纠正,将会成为阻碍幼儿个性发展、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社交关系的“绊脚石”,也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所以,正确认识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并进行教育或行为矫正,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儿童发育过程中,问题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某市妇幼卫生服务中心对当地4~6岁的幼儿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常见问题行为发生率排名前十位的是:缺乏耐心、胆怯、多动、思维不集中、依赖、任性。喜欢吃零食,爱发脾气,容易分心,有睡眠问题(难以入睡,睡眠多梦等)。据此,可将幼儿的问题行为分为以下三种:
1、生理心理发育问题:情绪方面,如过度依赖、恐惧、烦躁、沮丧、冷漠、焦虑、过度敏感、易幻想;选择沉默等;性格方面,如显偏执、易怒、暴躁、性情多变等;行为方面,如注意障碍、冲动、儿童孤独症,综合性ADHD等。
2、社会行为问题:幼儿园恐惧症、逃避、攻击、破坏、撒谎、妒忌、不能和别的孩子友好相处、过分反抗、任性等等。
3、坏习惯问题:偏食、厌食、吮指、咬指甲、摇头、眨眼、睡眠、遗尿、排泄不良习惯、反应迟钝等。
对此,父母可以根据以上几种分类来辨别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有类似的行为问题,如果有,那么必须认真对待,了解孩子的行为心理,并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导孩子。